中国式摔跤是中国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,融合了多种摔跤特点,主要包括以下几种:
直隶摔跤:
盛行于旧直隶省北部的北京、天津、保定地区,以清代善扑营为基础,继承了蒙古摔跤和明朝手搏,以踢、打、摔、拿为核心,配以统一的基本功训练方法。
北京摔跤:
继承清代善扑营的正统流派,因是在八旗兵中间开展的,所以本称满语布库,也称为“掼跤”、“撩跤”。北京跤重视力量,擅长擒拿,比赛时动作看似缓慢而拘紧,架式相较其他流派的小,所以也称为“小架式”,俗称“黄瓜架”。
天津摔跤:
继承清代善扑营和明代手搏的正统流派,所以就称“摔跤”,介乎北京摔跤和保定摔跤之间。
河北摔跤:
河北在天津的基础上建立了专业队,张鸿玉老先生任首席教练,培养出不少各民族全国冠军和运动健将。
内蒙古·蒙古族那达慕摔跤:
那达慕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,摔跤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。
山西地区摔跤:
如挠羊跤等,主要通过手抓把位,用脚绊或者用投掷技能等贴身动作把对方摔倒。
藏族摔跤—北嘎:
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藏族摔跤形式。
蒙古族摔跤—搏克:
蒙古族传统的摔跤方式。
回族—绊跤:
回族传统的摔跤形式。
希日木(朝鲜族式摔跤)。
这些摔跤形式各具特色,既有力量型的,也有技巧型的,体现了中国式摔跤的多样性和丰富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