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中国成立以来,群众体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体育设施普及
我国各类体育场地数量已超过100万个,是建国初期的240倍以上。
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.03平方米,是建国初期的100倍以上。
群众体育组织化水平提高
各类群众体育组织基本覆盖了全国城乡,包括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、省区市体育总会、行业体协等。
全国共建立省级社会体育指导中心23个,全民健身城乡体育指导站和健身站点近21万个,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092个。
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
实施了国民体质监测制度、体育锻炼标准制度、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等。
开展了“亿万青少年儿童、农民、妇女、职工、老年人健身活动”,以及体育下乡、体育进社区活动。
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得到加强,如“全民健身万里行”等大型群众体育活动。
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形成
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,政府主导、部门协同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群众体育治理格局初步形成。
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开放水平提升,如体育公园、全民健身中心、健身步道、社会足球场等。
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
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,群众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。
7岁及以上年龄人群中,每周至少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67.5%,较2014年调研增长18.5%。
冰雪运动普及
借助北京冬奥会、冬残奥会掀起的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热潮,推动丰富多彩、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蓬勃开展。
政策支持
《全民健身条例》的颁布和“全民健身日”的设立,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。
国家投资大量资金用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,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、公共体育场馆免低收费开放等。
这些成就表明,我国群众体育在设施普及、组织化水平、活动开展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,为实现体育强国、健康中国两大目标注入了强大动力。